返回

落难情缘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858章品《维摩诘经》(16)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是快步、大步的走,不是运动的跑步。

    出家人行住坐卧都要讲究威仪,就是要有生活的姿态,要随时在定中。

    关于梵天梵王我在前面讲三界天人时,已经大致介绍过了,我再补充一点。修行的心行非常重要,阿那律说,当时有一位名叫严净的梵天王,与一万个梵天一同放出光明。

    实际梵天人本身就会发光,故不用作意去放光。这梵天王向阿那律顶礼,然后问阿那律所得的天眼通,能看到什么程度?

    阿那律说,他看见佛的三千大千世界国土,就像看手掌中一粒庵摩勒果那样清楚。庵摩勒果也有翻译成庵摩罗果,约橄榄那么大。

    时维摩诘来谓我言:唯!阿那律!天眼所见,为作相耶?无作相耶?假使作相,则与外道五通等。若无作相,即是无为,不应有见。这里维摩居士所讲的,正是大家要参的,大多数人学佛都把自己的正见思惟染污埋没了。

    你自我检讨,学佛有没有求神通的心理成分?恐怕十个有五个都如此吧?有这样的动机,想证得菩提,是几乎不可能成功的。

    《楞严经》说;“因地不真,果遭纡曲”动机不准确,方向就不对,所以不会得果。

    唐宣宗还是世子的时候,曾经出家作和尚,与黄檗禅师两人是同参,有次犯错,师兄毫不顾及他世子的身份,打了他。

    宣宗即位之后,也毫不记恨这位师兄。黄檗禅师有次去浙江天台山参访,那时开创天台宗的智者大师,已过世许久了。

    黄檗禅师在天台山结识了一位僧人,有一次两人同行在山中遇到大雨,溪水暴涨不能渡过,僧人脱下斗笠,踏着过溪,黄檗禅师见了,就斥责僧人为自了汉,拂袖而去。

    僧人听了,就赞叹黄檗禅师真乃大乘法器。如果是各位见了这僧人的功夫,恐怕要大为佩服了。一般学佛的人,很难有黄檗禅师这个境界的。

    常常听人说,某人有天眼通,可以替人看前世因缘,这些奇人不论是睁着眼看还是闭着眼看,通常脸会发红,就是血压上升之兆。

    维摩居士问阿那律,你用天眼通所看见的,究竟还有没有相?是不是有作相的?是在空的境界看见呢?还是在有的境界看见呢?注意!阿那律虽然肉眼瞎了,但是能见的眼识没有坏,还是看得见的。即使是盲人还是看得见,看见的是黑漆漆的相。光明是相,黑暗也是相。

    维摩居士接着说,假如你阿那律是有作相的,有境界有光,在这个里面看见,你认为是天眼,其实是外道天眼,外道的天眼和五通都是作相。

    你们有人持咒的,有时在静坐时虽然自己嘴里没有念,耳中却听到念咒声,这就是耳识在作响了。

    这声音怎么来的?它不是外来,不是内发,也不是中间;不自生,不他生,是因缘会聚所生。

    有些听惯了,或是过去生念某个咒子惯了,就埋藏在阿赖耶识里,在心念极清净的时候,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暴发就听见了。

    还有一些是由于耳朵听觉神经震动,加上自己心念的一个非量错觉,以为听到了咒语或其他声音。

    维摩居士说,如果你阿那律的眼通是不作意,不作相的,那就是无为法了,就证得涅盘。

    既然涅盘,就是毕竟空,那就不应该看见了。

    等于《金刚经》所说“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”是指实相的道体一无所见,是不会见到光,不会有眼通,连空都不见。

    你们打坐闭上眼,都还在看,再看眼皮子,因为被挡住了才看不出去,看着黑洞洞的,愈看愈昏沉。眼耳鼻舌身识都没关掉,意识又在打妄想,坐在那儿玩弄境界。

    阿那律被维摩居士责难得答不上话,这时那些梵天天人,大赞高明,向顶礼,又问世界上有得真天眼通的人吗?

    维摩居士答,佛是得了真天眼通的人,是常在如来大定境界中,是定慧等持的三昧,不须起心动念去看什么东西,但是与所有的佛的国土是一体的,不二相,不求见而自知,这是真天眼。

    于是严净梵王等天人,就发了大乘菩提心,向维摩居士顶礼,然后就不见了。所以,阿那律也不能去探病。

    本经中,维摩居士教训每一个弟子的毛病,原本应该是各个弟子的长处,但是在维摩居士面前都站不住脚,这些也都是我们修行上最重要的问题,学佛参禅一定要熟读《维摩诘经》。

    优波离是佛弟子中戒律第一,当时佛弟子中背景复杂,有贵族世胄,有富豪,有平民。

    优波离出身贱民,在当时社会中,见到贵族都要跪着躲在一旁的,佛却指派他执行僧团的戒律,这除了优波离本身修持得好之外,还可见佛的教导手法不凡之处。

    佛要优波离去探视维摩居士,优波离他不去。

    优波离回想,曾经有两个比丘犯了戒律,觉得很羞耻,不敢去问佛,就来找优波离,希望优波离能够在戒律的行地上,为他们开导解释。

    戒是一切众生在天性上都认为是罪过的心行,是恶业。有些戒律是遮戒,因时因地因人而

858章品《维摩诘经》(16)(4/5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